85后新生代摄影师,北京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,获奖作品《心是孤独的风景》、《记忆深处》、《理发师》、《游园惊梦》,还获得陈宝生摄影基金奖。发表作品:《麦田独舞》、《夏天的寓言》、《越走越南》、《西藏组图》、《洱海边的少年》、《少年》等。
“摄影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意义,用镜头演绎人生交响曲!”——刘新源
摄影是一门艺术,赋予万物感情色彩,不需太多言语,用最简单的方式,定格万物精彩瞬间,光影之间,呈现内心最真实的感受。更像是一把钥匙,打开了人生百宝箱,感知万物瞬息万变。
在刘新源看来,摄影源于生活,每一件作品都是生活的映射。时光深处的一个人、一段记忆,都可以成为摄影的灵感,为一张照片注入灵魂。摄影的价值不在于获得的金钱,而在于璀璨背后的历史和积淀。唯有经过岁月的磨砺,无数次的推翻重来,才能在摄影艺术的象牙塔尖熠熠生辉。
他总能在琐碎平常的生活中,捕捉一切美的东西,细腻真诚、温情感性,把简单细微的事物赋予真实的情感,记录瞬间,留住永恒。
在美院的四年熏陶,为他于北影研习摄影做了很好的铺垫,对摄影的独特视角、丰富的创造力和灵感乍现,让刘新源的每个作品都令人寻味,冥冥之中与摄影结缘。
从业后依然选择去北京电影学院进修的他,早已感受过社会的残酷,但依然保持初心,将自己沉浸在艺术的殿堂,沐浴在知识的海洋,让他在日后摄影上具有更强的专业功底和艺术造诣。学习期间接触了大量优秀的摄影作品,在摄影构图与绘画方面也是能驾轻就熟,也得到了学校导师的肯定和指导。擅长电影主题摄影,艺术类创作,他能洞察别人看不到的,想别人未思索的,能将故事融入图像上,他拍出来的作品富有情感,更能令人思索。
刘新源眼里,摄影师是没有拿画笔的画家,一次拍摄如同临场考试,每次拍摄考验的是反应能力、感知力,每次的考题都是不同的,这就需要超乎常人的毅力和洞察力,用镜头当画笔,思绪穿越时空隧道,让一切处不可及的瞬间变成永恒,让作品赋予时代意义,才是对摄影艺术的真正感知。
人们常常惊叹他天赋,但是却没看到过一张张优秀的作品背后,不知疲倦的背影,一次次推翻重来的坚持,只为拍出最好的视角,也许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,刘新源真正做到与自己不断较真,让作品说话。这份魄力和坚持,让他收获了不菲的成绩,给出了满意的答卷。
在2005年刘新源就开始参加学校以及省市的各项比赛,也连续斩获各类比赛奖项,从而激发对摄影的进一步认知,更加坚定对摄影的艺术创作,也得到业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。
2007年10月在陕西省13届摄影展省区级,作品《心是孤独的风景》获得观念类 三等奖;作品《记忆深处》获得 观念类 入选奖; 2008年3月,佳能“影像 青春 20年”全国高校摄影大赛 | 国家级作品《理发师》获得纪实类 佳作奖;2009年6月, 西安美术学院09届毕业生作品展中作品《游园惊梦》获学院三等奖 ;作品《游园惊梦》获得陈宝生摄影基金奖。
作品《理发师》
刘新源说,获奖只是对自己的努力的一次次肯定,随着时间的更迭,一定要不断打磨好的作品,逐步摒弃一些标签,力求摄影与文化紧密链接,创作最纯粹的作品。
即使已经获奖无数,但他一直保持学习力,一边研习进修专业知识,一边注重艺术创作,在他看来,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,才能得到共鸣。相信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应,所有的付出都会换一种方式和你不期而遇。作品《麦田独舞》、《理发师》在《摄影世界》国家级杂志发表;作品《夏天的寓言》在《HI-LOW》杂志发表;作品《麦田独舞》在《M世代》杂志发表;作品《越走越南》在《城市画报》杂志发表;作品《西藏组图》在《西藏人文地理》省级期刊杂志发表;作品《洱海边的少年》在《中国摄影》国家级杂志发表;作品 《少年》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宿志刚、苏丹编著的《光影的诗篇》一书发表。
作品《洱海边的少年》
作品《少年》
一件件优秀作品被权威认可,与他一直以来的坚持和热爱是分不开的,对于现有的成绩他并不安于现状,一直追求极致,因为他时刻牢记,摄影是一门艺术,追求艺术的道路上要坚守本真,保持初心,做到纯粹、多维度创新的视角去展现艺术美学,让更多的作品带给人们真正的慰藉和触动,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艺术家,用镜头将中国艺术文化带到世界,让作品赋予时代意义,捧上致敬之作,为一脉相连、同气连枝的渊源献上一曲颂歌。(张晓)